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乐秀窝 > 其他 > 外戚崛起 > 第二十四章 饿死还是反抗?

外戚崛起 第二十四章 饿死还是反抗?

作者:大漠蓝天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10-14 21:24:18 来源:882

公元17年,湖北地区发生了大饥荒,老百姓为了活命,跑到山上开始挖野菜充饥,饿极了的百姓才不管不顾,有野菜就抢,有吃的就夺,为争夺野菜还死了人。

有两个人觉得这样下去,大家都要饿死,于是主动出面开始调节大家的纷争,劝导大家都各自退让一步,都少吃点,大家就都能活下去。

饥民也觉得他两说的很有道理,就推举他俩做了首领。

他俩的主要工作就是带领大家挖野菜,分配野菜。

渐渐的,这两人发现野菜不够了,毕竟几百人几百张口,能吃的野菜就那么多,挖不了多久就没了。

作为首领,他俩有责任为大家找吃的。

于是,他们拓展了吃饭的新途径,抢劫。

这两个人一个叫王匡,一个叫王凤,都是湖北省京山市三阳镇三王城村人,同一个村子的老乡。

虽然都姓王,名字也跟王氏外戚重名,可他们跟王氏家族一点关系也没有,上数几代都是贫民,妥妥的世代贫农。

在王匡和王凤的带领下,附近的村庄、乡镇被他们抢劫了个遍,被抢的人也没了吃的,索性跟着这群人一起走吧。

跟着他们再去抢劫其他人,好歹还有口饭吃,不然只能等死。

不到几个月的功夫,几百人的抢劫团伙滚雪球似的扩展到了七八千人。

不久,马武、王常、成丹等一些人也加入了王匡和王凤的抢劫团体。

随着人员的增多,王匡和王凤选择了一个根据地,毕竟大家抢劫完需要一个地方吃饭睡觉,很多人拖家带口的需要安置,总不能出去抢劫搀扶的老爷爷老奶奶,怀里抱着娃娃吧。

他们选择了湖北京山、随县、钟祥三县之间的一个地方。

这个地方,还有一个名字,叫绿林山。

这时候的王莽正被北方的匈奴、东北的高句骊、西南的句町弄得焦头烂额,压根没把这支绿林军当回事。

跟边境上动不动就几十万人的战争相比,这几千人实在是不够看的。

他现在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这些连次要矛盾都算不上的人,先靠边排队。

而恰恰就是这群并不起眼靠边站的人,最后要了他的命。

事实上王匡和王凤把自己也没当回事,他们就是挖挖野菜,顺带着干点抢劫的勾当,不求富贵,只想填饱肚子。

只要能填饱肚子,就继续待在绿林军挖野菜,要求很简单,活着就行。

他们还要挖四年的野菜,咱们就不陪了,先去见见大场面。

【一个猛人】

公元18年,一个外乡人到莒州打零工,过着干一天歇三天的日子,即使是干活的一天,工资也是拖拖拉拉不能按期拿到手,像他这样在家乡活不下去的人有几十个,大家白天干活,晚上就聚集在破庙里诉苦。

通过一段时间的交流,这个外乡人知道了这群工友和他的遭遇一样,甚至于比他更惨,大致可以分为几类,为了逃兵役出来的;全家饿死,就剩自己一个的;实在没钱缴赋税,逃跑的;杀人盗窃,跑出来的。

这群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既然大家都是光脚的,又都实在活不下了,这个外乡人建议大家一起干一票,然后跟随当时的造反潮流,这样下去迟早饿死,反正对他们来说,多活一天赚一天。

大家都同意,一致推选他做了首领。

这个人叫樊崇,山东临沂市人,出身贫寒家庭,为人十分的仗义,身材高大勇猛,爱打抱不平,很受身边人的尊重。

在猛人樊崇的带领下,这群众造反派首先盯上了泰山郡的郡守,一百多壮汉分散偷偷摸摸的汇合到郡守府附近,迅速出手杀进太守府,当众杀了太守,名声大噪。

猛人樊崇虽然没什么文化程度,但是脑袋瓜子很灵活,知道现在的自己细胳膊细腿的,经不住正规军收拾,杀了太守后立马跑到了太白山,在这里招兵买马。

这时候的青州和徐州都在闹大饥荒(事实上全国都是饥荒遍野),很多流民、强盗、山贼都听到了樊猛人的大名,前来投靠,一年之间队伍就扩展到了一万多人。

人数增多,名声更大了,连带着附近的起义军一万多人,他的同乡逄安、临沂人徐宣、谢禄、杨音也率几万起义军来投奔樊猛人,樊猛人的队伍急剧扩张到数万人。

由于大家都是苦出身,也没上过学,斗大的字不识几个,平时能接触到最大的官就是一个村长(三老),再就是一些衙役、捕快之类的。

所以,几万人的部队,最大的一个官就叫村长(三老),接下来就是从事和卒吏,其余的文书、旌旗、部曲、号令等等统统没有,传达命令全靠喊,简单明了。

至于其他人员都称为“巨人”,这时候你要站在队伍后面大喊一声“巨人”,有可能好几万人同时回头,场面非常壮观。

为了和官兵区别开来,这几万人全部把自己的眉毛染成了红色,以泰山为根据地,活动在青、徐二州(山东、安徽一带)间,称为赤眉军。

青、徐二州因连年干旱和蝗虫灾害,周围百姓,草根树皮都吃不上,饥饿的人民四处流离,死者无数,但是地主家里的粮食却是堆积如山。

樊崇看到面黄肌瘦的老百姓和沿途饿死的民众,伤心流泪,他下令起义军:所到之处打击贪官污吏,抢粮救灾。

当地刺吏、郡守听到樊猛人来了,都开始撒丫子跑路。

这几万人打完莒县,又开始打安丘市,杀了一万多人,又到达青州,将沿途的地主抢了个干干净净,声势十分浩大。

绿林军几千人的队伍,王莽看不上,这轰轰烈烈的几万人足够进入王莽的法眼了吧。

事实也是这样,王莽急忙派大将景尚率领两万官军配合青州徐州牧守田况镇压赤眉军。

这一配合,就坏了事。

田况这时候担任青州和徐州两个州的最高长官,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官职,新朝天下就十二个州,田况就占有两个,而他当这两个州之前才是一个翼平郡(山东潍坊)的郡守,相当于现在潍坊市市长。

应该说,这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

田能人看到遍地都是起义,烽火连天的,果断分发武器,发动十八岁以上的群众四万多人,组成了军队,保卫家园,樊崇带领的赤眉军在潍坊一带转了一圈,没啥收获,就转战别的地方了。

赤眉军秋毫无犯,这绝对是一件好事,但对田况来说可不一定。

因为他征兵没有请示大老板,自己做主就干了。

这种情况其实表面上看和造反其实没啥区别。

田况也知道自己闯了祸,提前向王老板上书弹劾自己,说自己不该擅自做主,但是出发点是好的,一心一意的要为朝廷分忧解难,自己这么做,全是为了消灭造反派,而且自己保证一定消灭敌人,否则归还官印,附带脑袋。

好在这次王莽没有糊涂,不痛不痒的口头教育了一下了事。顺带着同意田况可以跨市作战,不仅要守好自己的责任田,还要义务帮助兄弟城市剿灭叛乱。

田况充分发扬义务劳动的宗旨,秉着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的原则,带领部队义务帮助周边城市剿灭多个起义军,连续作战,连续取得了胜利。

王莽一看,这小子行啊,没吹牛,确实有两把刷子,一高兴,就把青州和徐州都交给了他。

田况短短一两年的时间就坐火箭飞升,从潍坊市市长升任山东省和安徽省两个省的高官(青州、徐州的州牧)。

田能人采取了坚壁清野、设置堡垒的策略,把分散的村庄、人口全部都迁移到了城市和有堡垒的庄园中,囤积了大量的粮食,集中力量对抗起义军。

这一招非常高明,直接斩断了起义军赖以生存的基础。

因为起义军没有大本营,更没有固定的粮草来源。队伍要壮大,就要裹挟流民,要吃饭就要抢劫粮草。

现在这两样赖以生存的基础都被田高官控制了,这日子还怎么过?

起义军去攻打城市,力量太小,弄不好偷鸡不成蚀把米,反倒把自己搭进去了,不去攻打又没饭吃,只能在城市周边逛荡,弄到一点是一点吧。

所以,这时候的青州和徐州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到处都是起义军,但那是表象,实际上大城市和重要关隘都掌握在田能人手里,表面一团糟,实际上乱中有序。

这种乱中有序的平衡,就被景尚的到来给打破了。

景尚的这两万人说是官兵,实际上比土匪还土匪,雁过拔毛,兽走留皮,走了一路抢了一路,起义军抢的了的,他们抢了,起义军抢不了的,他们也抢了。

这倒不是因为他们的战斗力有多强,而是他们有着合法的抢劫身份

因为,他们是官军。

起义军还要攻打城市,赢了才能抢。人家直接叫开城门,明目张胆的抢,美其名曰,筹集军粮。

事实上他们也是逼不得已,因为王莽只让他们出征,并没有给粮草,他们也要吃饭。

当然了,既然开始抢了,那筹集粮草是基础,发大财才是目的。

这帮人不仅忙着发财不帮忙,反而帮倒忙。

他们是大规模的赤眉军不敢去攻打,为了凑功劳,反而去攻打田高官好不容易劝降的起义军,打又打不过,还被人家给跑了。

这下,小股的起义军更不敢投降了,开始抱团取暖,不断投靠樊崇的赤眉军。

于是,越剿人越多,越剿规模越大。

这群暴富的官匪,在一年多的时间,连续被起义军打败,终于碰上了樊崇的主力,不仅死伤无数,连主帅景尚都丢了脑袋。

消息传到长安,王莽慌了,派遣太师王匡(王莽的侄子)、更始将军廉丹率十万大军赶来镇压赤眉军。

田能人听到王老板又派来了一拨帮倒忙祸害百姓的,急了。

这一急,就出事了。

田能人给王莽写了一封信,洋洋洒洒分析了一下起义军越来越多的原因,现在看来,分析的很客观,说了实话。

说实话容易得罪人,王莽更不爱听。

咱们归纳一下,来看看这封信的具体内容:

初期:就是几个人,十几人抢劫盗窃,属于治安案件,县里管治安的就能解决,但是地方官吏不作为。

接着:演变成抢劫人数众多的团伙,官员们为了推卸责任,上报反叛人数的时候,一千人的上报一百人,一百人的上报十人,官员们层层欺瞒上级。

接着:朝廷也不当回事,既不调查,也不责罚,完全没当回事。等到反叛人数大量增加的时候才急了,派将派兵派钦差,层层开始加码,层层督促。

这些人到了以后,地方官员为了免除责罚,天天忙着巴结这些人,又要准备酒菜,又要准备军队的物资,还要准备应付检查之类的事情,哪有功夫去考虑叛军和处理日常的工作。

而将领们都忙着享受,又不是亲自去冲锋陷阵,还不是打一次败一次。

建议:让这些人从哪来回哪里去,减轻地方和百姓的负担。

你现在又派来了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军廉丹,这两个位高权重的家伙,肯定不会少带人来,洛阳的米价都达到两千钱一石(和平时期600钱左右),沿途的百姓自己都快饿死了,哪有粮食给他们吃。地方官员百姓看见他们比看见起义军还害怕。(宁逢赤眉,不逢太师)

建议:把这两个州平叛的事情交给我,我肯定行。

事情就出在这最后一个建议上。

王莽本来就对田能人掌握两个省的大权不放心,现在看见田能人不让其余军队进入,明目张胆的要权利,颇有独立王国的意思,疑心更重了,必须搞掉他。

鉴于田能人以往的作风都是先斩后奏,王莽不敢按程序直接罢免,万一田能人不服气,来个造反啥的,那乐子可就大了。

于是,悄悄派了接替他的人,让钦差当着田能人的面宣读了诏令,来了个旨到即行,又让钦差陪着田能人回到长安,给了个有名无实的师尉大夫。

田能人一走,青州和徐州就彻底乱套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