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乐秀窝 > 其他 > 直播和古人一起读史书 > 第 37 章 桓公十一年

直播和古人一起读史书 第 37 章 桓公十一年

作者:万年眉寿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9-30 16:36:09 来源:882

【晚上好,今天的阅读从桓公十一年开始。桓公十一年主要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事是楚国的一场战役,尽管都是对话却写得很是生动;第二件事则是之前就说过的郑庄公死后,郑国的君位之争。】

【年初,齐国、卫国和郑国举行了盟约,这个其实我们早就知道,毕竟之前他们联手去围了鲁国的郎,关系怎么看也不会太差。然而《左传》比起《春秋》,盟约里多了个宋国,关于这一点古人也不确定究竟是多写了还是缺漏了。】

【但如果这场盟约中确实有宋国,那只能说宋国真是从宋殇公到宋庄公都是一脉相承的反复无常啊。不过也不是什么大事,毕竟时代不同了,总不能太迂腐。只是如何在尔虞我诈和仁德名声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实在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大难题。】

“倒也称不上难题,若不欲为霸,只想保全自身,选前者即可。名声便就是被记上史册,流传千年,又能奈人如何?”冯的眼珠子转了转,笑意直指鲁侯允,“鲁公意下如何?”

允没有开口,他已经知晓自己弑兄之事流传后世,也清楚自己谥桓,那绝非恶谥。他本心自然还是在乎名声的,但若目的如宋公冯所言,只是为了保全个人,保全家国,以他的例子来看,名声确实没那么重要。

熊通却有些郑重地道:“所谓名声,是当世之名声,或是后世之声名,终究应当有所不同。”楚国的名声有多差他心里清楚得很,尤其在称王之后,之所以没有被群起而攻之,不过是因为地处僻远罢了。

【首先是楚国的战争。战争起因是楚国要和周边的两个小国结盟,很没存在感的小国家啦,贰和轸,所以楚武王甚至没有亲自出面,而是派出了楚国的莫敖屈瑕前往。所谓莫敖呢,在这个时间类似于他国的司马,是最高军事长官。】

【而这个屈瑕所在的屈氏,也是楚国非常显赫的一支,直到战国依然地位尊崇——屈原就是这个家族的啦,当然也是楚王后裔,芈姓。他们这种由本国先君庶子传下的家族,普遍意义上都被称作公族,往往担任着各国的重要职务。】

【屈瑕将要去贰、轸缔结盟约,郧国人却驻兵在本国和楚国边境的一座城池,准备和随、绞、州、蓼四国一起伐楚。嗯……看着是不是都没怎么听说过,确实也都是小国,其中最大的随国也不过就那样。但联合起来的话,还是有一定威胁。】

【所以屈瑕感觉到有点棘手。至于为什么是他感到棘手,一方面可能因为他是莫敖,本来就要对战事负责;更主要的是,虽然这里没有写五国联手伐楚的目的,但是这场战役的最后写了一句“卒盟而还”,也就是说,他们就是来破坏联盟的。】

熊通紧紧盯着影像上的女子,他想知道更多和他的国家有关的事。就比如这场战役,尽管他从屈瑕口中曾经听闻过前因后果,此女想要说的却好像不止于此。

【不过虽然屈瑕觉得有点麻烦,另一位楚国大夫斗廉却胸有成竹,劝他放宽心,理由是这样的:郧人驻扎在自己国家

的边境,肯定没有进入他国国境那么警戒,何况它已经看到另外四国前来,就会更觉得放心了。】

【他于是提出让屈瑕去郊郢城对抗四国联军,自己则带领精锐部队晚上去偷袭郧人。郧人有城池可以凭依,再加上认为四国会来支援,绝对没什么斗志,这样斗廉胜利的几率就会很高。一旦打赢郧国,其他四国也会退却的。】

【确实很有想法啊,感觉这个时期的计谋基本都类似这种,先找出敌军中的一个弱点,针对弱点特别攻击,然后再由点到面逐渐扩大攻击范围。都很会抓短板,虽然是反向抓。】

【不过屈瑕呢,就比较求稳,他觉得这样搞奇袭万一有个闪失不好,所以向斗廉表达了疑惑,我们为什么不请求王增兵呢?这思路其实也没错嘛,稳扎稳打。唯一的问题是,有的时候战场上兵贵神速,等增援可能会等出严重后果。】

【斗廉扯了一面大旗给屈瑕吃定心丸。他说战争如果想赢,主要还是在于大家要上下一心,而不在于军队的人数多少。你看看人家商和周的大战就知道了,军队人数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已经是完整的军队了,有什么好增援的。】

“伐商啊。()”寤生睁开了眼,他也只是在祭祀时,听过宗庙的颂歌。据说是非常宏大而悲壮的战争,有亿万人参战。

那是他们属于他们周人先祖的传奇,尽管事到如今,他们往往以自己的国名相称,而不再如以往那样称自己为周人。

【这里是一个常用典故哈,所以斗廉明明说得不清不楚,还觉得屈瑕肯定能听懂。根据《孟子·尽心下》,武王伐商时,周有战车三百辆,虎贲之士三千人,考虑到战车也有自带步卒,所以大概也就是几千人的军队规模,多不过万。】

【但是昭公二十四年《左传》引用《大誓》——这是个什么文献谁也不知道,但是考虑到《尚书》有《牧誓》是伐商之前的誓师词,这个《大誓》估计也差不多。里面有一句是这么说的“纣有亿兆夷人,亦有离德;余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⑾()⑾『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关于这个人数呢,肯定不可能有这么多,就不现实嘛,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根本不可能供得起一亿人更别说兆。但是《大誓》这句话是为了表达,哪怕商纣王有这么多人也还是和他们离心离德,夸大一下也正常,毕竟跟周武王造反的也肯定不止十人。】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周肯定没有商人多,而且商人多但不同心。所以斗廉的意思还是,人数不是那么重要。关于这个问题,现在观点好像是商周对战看似很多的商朝军队人数,很多都是拿奴隶填数,战斗力不行是一方面,还有反水的……】

众人均是愣了一瞬。他们从小中听闻且传唱各类颂歌,但几乎不会有人去怀疑先祖伐商之事存在虚假。当然,后世人也没有说那是虚假,只是认为人数不够确切罢了。

但无论如何,作为周人他们对这样的传说向来与有荣焉,既是身在局中,谁又会刻意去探寻其中违背常理之处?

毕竟那可是先祖啊。

【斗

()廉都这么说了,屈瑕也动摇了,于是问道,那要不要卜一下。哎呦你们的占卜是什么样自己没点逼数吗,一次没得出好结果就再来一次、再来一次,最后再来一次。别说没那么信神的周人了,殷墟甲骨都出现过这种情况。】

【所以斗廉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说,有疑惑才需要卜来做个决定,没有疑惑卜什么卜。然后就打仗去了,再然后他们就打赢了,也完成了结盟的任务。这段真的很有意思,语言有时候就是比单纯的描述要生动很多。劝谏除外。】

【好,下一件事,郑庄公凉了。顾命大臣祭仲是郑庄公十分赏识,一手提拔的心腹,不但任命他为卿,连郑庄公的夫人都是祭仲亲自为他去邓国求娶的。邓国的嫚夫人生了太子忽,等到郑庄公死后,于情于理祭仲都肯定要帮助太子即位。】

【但是,重点是这个但是,郑庄公后宫里还有一位宋国娶来的雍氏女,也生了个儿子公子突。雍氏在宋国颇有地位,为人敬重,且被宋庄公宠信。如今郑庄公死了,宋庄公十分简单粗暴地直接找了个机会坑蒙拐骗地把祭仲抓住了。】

寤生看着冯的眼神十分冰冷,他知道这件事情是宋公冯在其后主使,没想到对方居然卑鄙到用这样的手段——哪怕是贿赂都罢了!

冯依然笑眯眯的,不过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就是没有把视线投向寤生的意思。

【宋庄公直接下了最后通牒:不立公子突,那你就死在这里。同时还把公子突也抓来了,要求对方给宋国好处。最后祭仲终于妥协了,和宋人订立了盟约,带着公子突回国了。而事已至此,公子忽也不想坐以待毙,收拾收拾就连夜跑到卫国去了。】

【其实按这个描述,怎么说呢,祭仲的决定可以理解吧。毕竟自己的小命还是比较重要,虽然以这个时代的标准来看,郑庄公于他有恩,他这么做真的很辜负先君恩情是真的,还是以死报之更符合人们对道德的要求。】

【但是也说不上会不会祭仲只是暂时答应应付一下宋国,权宜之计。毕竟他一来早就在当年太子忽拒婚齐国的时候就看透了未来的危机,只是没料到会被宋国绑架;二来我们上帝视角可以剧透,他后来其实又迎回了太子忽的。】

【不过我们毕竟不是祭仲,谁知道如果公子突也就是郑厉公即位以后没有对付他,他是不是也不会反抗,最终赶走郑厉公,迎回郑昭公呢。但这几乎是注定会发生的,毕竟郑厉公得位不正,而祭仲手握重权,只要国君有心,总会有所冲突的。】

【至于太子忽,作为亲爹已经死了、就差一个仪式的合法继承人,理论上他是可以直接发兵的。也不知道他是因为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觉得自己不得人心,无法与祭仲抗衡;还是真的不想和兄弟争斗。】

【后者并不是没有可能,想想他拒婚齐国的理由,那可不是对齐侯说的,而是给自己人的解释。总而言之,他虽然放弃了出兵,但还知道先保证自己的安全,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比起某些离谱的例子,至少不傻,可以了。】

画面上的小疯叹了口气,而空间中同样传来幽幽长叹。

【公子突的话,看这个描述,他应该确实是有野心的,甚至大概率是他先跟宋国搭的线,不然宋国应该也没机会抓住他。可惜有点引狼入室了,他可能想借了力以后翻脸不认人,然而宋庄公没给他这个机会。】

“足有负君上重托。”声音的主人祭仲步伐缓慢却坚定。他目不斜视,仿佛公子突和公子忽都不存在似的,最终来到寤生身前深深一拜。

随即他迅捷地起身迈步,还没待众人反应过来、依然沉浸在那君臣死后相见的深厚氛围中时,一拳便已经落在了宋公冯的下巴上。

“宋公,久见了。”祭仲的声音里满是愉悦和畅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